有些人因肾虚而吃补肾的药,但补肾药,多味厚而难于消化,通常,肾没补上,却成了脾胃的沉重负担,最后,补药停滞不消而成为毒素,所谓的虚不受补,便有脾胃虚而难于消化之意。还有人心肝火旺,常年需服用寒凉之药以清热解毒。岂知寒凉之药最伤脾胃,这就象常年把自家的庄稼地当作战场一样,最后,就算不被敌人打败,也会因无粮草而饿死。所以我们一定要给自己一些储备——气血的储备。只要粮草充足,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怕的。怕只怕,我们已经没有能力再制造新鲜的气血了。很多病人只因不能纳食,无法吸收营养而丧失了最后反戈一击的机会。只要我们还能挣来钱,我们就还有的可花。我们就能够坚持到最后的胜利,抵御疾病是要有本钱的。

如果说这世界上还能找到不计利益、甘愿付出、并全力帮忙的朋友,那么山药、薏米、芡实则当之无愧。这是那种不急不躁、从容有力、可以托付一生的朋友。会在我们百般无奈,需要帮助的时候,给我们以最无声、最持久、最平和的帮助。它们在《神农本草经中》中都被尊为上品。“凡上品之药,法宜久服,与五谷之养人相佐,以臻寿考”我们需要经常和真正的好朋友在一起,也许一生我们都要相伴。但我们不会厌倦,有几个时时都支持你的朋友,难道不是我们的福气吗?如果,这样的朋友我们都不要,那你真是一个合该倒霉,而没人同情的家伙。
对于衰弱高龄的老人,先天不足的幼儿,还有那些身染重病的患者,我常常给他们同样的建议。那就是去喝山药薏米芡实粥。有人说,光喝粥能管用吗?能快速增长气血吗?如果你喝粥都不长气血的话,那看来没有可以进补的东西了。通常的食物,即使是那些可以增长气血的食物,我们想要获取它的营养,也要先投入一些气血来消化吸收它,可对于气血太弱的人,这点气血也拿不出来,而山药、薏米、芡实,却是不需要我们额外的支出,而却能直接供给我们气血的良药美食。
先来说说山药:山药其性甘平,气阴两补,补气而不壅滞上火,补阴而不助湿滋腻,为培补中气最平和之品,历来就被众医家广为赞誉,《本草纲目》云: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景岳全书》云: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药品化义》云: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调肺之功,治肺虚久嗽,何其稳当。清末最有名的大医家张锡纯对此药更是推崇备至,在其医学专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屡用大剂量生山药一味,治疗了许多诸如大喘欲绝,滑泻无度等危急重症。其言:“山药之性,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是以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在滋补药中诚为无上之品,特性甚和平,宜多服常服耳。”山药品种较多,河南怀庆府的品质最好。所以通常山药也叫怀山(或淮山)。药用通常干燥切片。药店有炒山药和生山药两种。建议用干燥后的生山药较好。
再谈谈薏米,如果你觉得自己身体有湿气,如积液、水肿,湿疹、脓疡等等与体内浊水有关的问题,薏米都是您最好的帮手。“薏仁最善利水,不至耗损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薏米性微凉,如果脾胃过于虚寒,四肢怕冷较重的人,还是不太适合的。李时珍说孕妇忌服,可能也是怕利水太过,把羊水也利干了,虽然在现实应用中并未见对孕妇有什么危险,且常有相助之益,但为安全起见,权且听他老人家的吧。薏米主要功效在于健脾去湿,健脾可以补肺,祛湿可以化痰。所以本品,亦可用于治疗肺热肺痈肺痿之症。和山药同用,更是相得益彰,互补缺失。“山药、薏米皆清补脾肺之药,然单用山药,久则失于粘腻,单用薏米,久则失于淡渗,惟等分并用乃久服无弊。”近代医家曾有报导,用两药各50克,每日熬粥,对肝硬化腹水有明显疗效。我们何苦非要等到病重如此再去喝粥呢?平日即将二者打粉熬粥常服,岂不是明智之举,况且此粥美味可口,长吃不厌。或有人说,粥有药味,且酸苦难喝,恐怕是您选料的品质不好。由于品种不同,有的山药会略带一点酸味,但却毫不影响粥食的美味。
最后再说说芡实,前面山药薏米好象把溢美之辞都分而占尽了,其实不然,芡实,更有其与众不同的绝妙之处。如果您是“脱症”和“漏症”,那芡实就是一只有力的大手,把您托住。不至让您的气血白白的流失。有人长期腹泄,下利清谷;有人遗精滑脱,其势难禁;有人夜尿频多,无法安睡;这时,您就会发现芡实的神奇了。清代医家陈士择说的最好:“芡实止腰膝疼痛,令耳目聪明,久食延龄益寿,视之若平常,用之大有利益,芡实不但止精,而亦能生精也,去脾胃中之湿痰,即生肾中之真水。”所以说芡实是健脾补肾的绝佳首选。若能与山药同舟共济,那补益的效果就更佳了。
山药、薏米、芡实是同气相求的兄弟,都有健脾益胃之神效。但用时也各有侧重,山药可补五脏,脾、肺、肾兼顾,益气养阴。又兼具涩敛之功。薏米,健脾而清肺,利水而益胃,补中有清,以去湿浊见长。芡实,健脾补肾,止泻止遗,最具收敛固脱之能。有人将三药打粉熬粥再加入大枣,以治疗贫血之症,疗效显著。
这三味药粥虽然好处太多,但仍然有许多人无福消受。体内浊气太多的人,喝完此粥必饱胀难消。肝火太旺的人,必胸闷不适,瘀血阻滞的人,必疼痛加剧,还有津枯血燥,风寒实喘,小便短赤,热结便秘者都不适宜。这就好比您要想引来清泉,就要先排走污水,“陈血不去,新血不生,浊气不除,清气难存”。
还有不喜欢此粥味道的人,也是与此无缘,勉强硬喝也吸收不好。不如去找您喜欢的味道。留心感觉,总能发现的


[ add comment ] | permalink | related link |




( 3 / 3928 )[ add comment ] | permalink | related link |




( 3 / 8193 )感冒是四季常见的外感病,尤以冬春两季多见。许多家庭都备有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有的人患感冒后吃了不少药,但病症并没减轻。关键在于没有辨证用药。
中医认为感冒一般可分为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两大类。这两种感冒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原则及用药差别很大。
风寒感冒
风寒感冒,其起因通常是劳累,没休息好,再加上吹风或受凉。风寒感冒通常秋冬发生比较多。风寒感冒属于太阳经症,太阳开机受阻。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
其特征症状为:
* 后脑强痛,就是后脑袋疼,连带脖子转动不灵活。
* 怕寒怕风,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盖大被子才觉得舒服点
* 鼻涕是清涕,白色或稍微带点黄。如果鼻塞不流涕,喝点热开水,开始流清涕,这也属于风寒感冒
* 舌无苔或薄白苔
* 如果你会把脉,你应该可以测到脉像是浮紧,浮脉的意思是阳气在表,轻取即得。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
治法应以辛温解表为主。治疗风寒感冒的关键就是需要出点汗
常选用麻黄、荆芥、防风、苏叶等解表散寒药。代表方剂为《葱豉汤》、《荆防败毒散》。服中成药可选用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冲剂、感冒软胶囊、川芎茶调散、通宣理肺丸等等。服药后可喝些热粥或热汤,微微出汗,以助药力驱散风寒。
很多方法的,包括桑拿、用热水泡脚(最好加点酒)、打一场篮球(如果你还有力气的话)、盖上两层被子、喝姜糖水、喝姜粥、吃个辣辣的麻辣火锅等等。风寒感冒主治方是桂枝汤,伤寒论首方,也称和剂之王(麻黄汤也主治风寒感冒,但在南方慎用)。
患风寒感冒也可服用验方:葱白5节、淡豆豉9克、生姜3 片,水煎服,日一次;或生姜30克、红糖30克,煎汤分三次服用。
桂枝汤的组方:桂枝 10g 白芍10g 炙甘草 6g 生姜 3片 红枣 6枚
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其起因通常是便秘,很多时属于阳明经症。通常情况是这样的,便秘两天以后,喉咙痛一两天,然后出现感冒症状,这就是风热感冒(也可以是外感热邪,首先犯肺)。
为什么便秘会引致感冒?中医认为肺和大肠相表里,排便不畅,大肠影响肺就出现感冒症状啦。同样反过来,风寒感冒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对对症也会外邪内进引致便秘或拉肚子,其实风寒感冒后拉肚子,在中医属于变症,属于病由外入里,大家不要随便使用止泻药。
风热感冒的症状:
* 喉咙痛,通常在感冒症状之前就痛,痰通常黄色或带黑色。
* 浓涕,通常黄色
* 舌苔带点黄色,也有可能是白色的,舌体通常比较红。
* 便秘
* 身热、口渴、心烦
* 脉像通常为数脉或洪脉,就是脉搏比正常的为快,为大。
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
治法应以辛凉解表为主。
常选用菊花、薄荷、桑叶等。代表方剂为《银翘散》、《桑菊饮》。服成药可选用银翘解毒丸(片)、羚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兰根冲剂等。
如发热较重、咽喉肿痛明显,可以配服双黄连口服液(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这些药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患风热感冒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可以喝萝卜汤或梨汤。
方法很多,喝点凉茶;吃些清热解毒药板蓝根等。中成药有三黄片,银翘解毒片+牛黄解毒片,板蓝根等等。也可以吃些治疗风热感冒的金银花口服液之类的。
患风热感冒也可以服用验方:薄荷3克、芦根30克、板兰根15克、生甘草6天,每日一剂;或竹叶10克、薄荷3克、杏仁9克、连翘9克,每日一剂。
最后澄清几点朋友们可能会搞混的概念。
* 病毒性感冒并不代表风热感冒,病毒是西医的提法,中医更关注的是人体。所以有些医生将病毒性感冒等同于风热感冒来治疗是不正确的。
* 喉咙痛并不是区分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的关键,风寒感冒很多时也会引致喉咙痛的。
* 同样的,咳嗽和流涕还有发高烧也不能作为这两种感冒的区分。
* 不要同时进行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这是两种是不同的治疗体系,开了抗生素了,就没必要再喝姜糖水啦。为什么?大家想一想,一个是想办法给身体降温,一个是想办法让身体出汗,几乎是反着干,身体能受得了吗?这既会减低中医效果,也会降低西医疗效
[ add comment ] | permalink | related link |




( 3 / 4296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上说: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add comment ] | permalink | related link |




( 3 / 3918 )佛经中的很多用字,在现代人眼中并非是什么古字僻字,但其读音却与现代大为不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梵文”的音译上。佛经中音译的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一些佛及菩萨或罗汉的名号;二是一些名词,由于含义太多,译成汉文过于冗长,所以保留原音;三是佛经的咒语。由干诵经是口耳相传,所以较多地保留了古音(有的也可能发生了变化),所以与现代日常读音不同。下面举些常见的例子。
“南无”。这两个字最为常见,经常出现在各种佛及菩萨的名号之前。如: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等。它们是梵文[namas]的音译,表示对佛及菩萨的尊敬或皈依,佛经中读为namo,而不读nanwu。
“阿”。此字在佛经中不读a,而读e。如前面提到的“南无阿弥陀佛”。此字在佛教咒语中也经常出现。
“摩诃”。这个词也经常出现在一些佛、菩萨的名号之前,其意译为“大”。如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诃迦叶”,就是指“大迦叶”。又如佛教天台宗的经典《摩诃止观》,汉语就是“大止观”。其中的“诃”字不读ke,而读he。
“叶”。此字在佛经中也不读做ye,而读she,与“叶公好龙”中“叶”的旧读同。前面提到的“摩诃迦叶”,正确的完整读音应为mo he jia she。
“般若”。这两个字经常和“波罗蜜”连用,而成为“般若波罗蜜”。在一些神怪电影(如《倩女幽魂》)中出现过此词。“般若”译为汉语是“智慧”的意思,是梵文(prajna)的音译。由于其含义繁多,属于“多含不翻”,故留其梵音。其音不读作banruo,而读作bore。“波罗蜜”译为汉语是“到彼岸”的意思,为佛教的“六度”之一,所谓“六度”,就是六种可以使人脱离苦海,到达快乐彼岸的方法。所以“般若波罗蜜”就是说用智慧破除烦恼的若海,到达快乐的彼岸。
“多”。这个字是接着上面说的,在佛教中有一部著名的经典,名字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中的“多”字不读duo,而读作da。因为这个“多”字的音是跟着“般若波罗蜜”的,是一个尾音,此经结尾的一句话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但由于在《西游记》中,作者将“多”字与前面的“般若波罗蜜”分开了,将《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正确简称)错误地简称为“多心经”,故而使后人把此字读成了duo。
“他”。此字读作tuo,为佛经咒语中的常用字。
“那”。此字经常出现在佛经咒语和一些佛的名号中,如佛经《八十八佛忏悔文》中的“南无那罗延佛”。佛经中读作nuo。
“伽”。这个字现在也经常可以碰到,主要也用作外未语的音译,一般的情况读作jia。如著名的天文学家“伽利略”。但此字在佛经中不读jia,梵音应读作qie。如很多寺庙里都供有一个菩萨,名字叫“伽蓝菩萨”,那个殿叫“伽蓝殿”。所谓“伽蓝”,意译就是指佛教寺庙,是梵文“僧伽蓝摩(samgharama)”的简称。所谓“僧伽”就是指僧人,即和尚。所以“僧伽蓝摩”就是指和尚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寺庙。“伽蓝菩萨”也就是专门守护寺庙的菩萨。再有如印度的“瑜伽”,也不读yujia,梵音应读作yuqie。另外,此字也经常出现在佛经的咒语当中。
“行”。我们经常说的“道行”以及佛教中“大行普贤菩萨”中的“行”,都不读作xing,而读作heng。意思为“功夫”。
“日”。此为咒语用字。读音应为zi。出现最频繁的是在佛教《普供养真言》(所谓“真言”,即咒语)中。
佛经中还有一类加口旁的类似于拟声字的字,有的也不能念半边。如“口”字旁加一个“罗”字(与现代语气词同形)读1a,“口”字旁加一个“缚”读wa,等等。这些在佛经中不胜枚举。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佛教文化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学史的人,没有不涉猎佛学的。而本文所提出的这一问题,实如草芥,对于整个佛教文化 和中国文化的汪洋来讲,简直就是“毛端之水”。就作为茶余饭后之消遣,以飨读者。
[ add comment ] | permalink | related link |




( 3 / 8403 )
Back Next

Avatar










